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大学的发展目标和精神内质。虽然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大学所体现的大学文化各不相同,但都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抓手,搭建完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文化体系。
当代社会全球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文化冲突愈加频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核心,在融入研究生素养培育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对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素养培育的途径进行深刻研讨,旨在做好传统文化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五四运动的爆发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是以广大青年学生为主要参加者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形成了伟大的五四精神,爱国主义则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探索五四精神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使他们更好的担负起振兴国家的重任。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当前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求真的科学态度,缺少为人师表的精神,缺失奉献精神。为加强师德建设应注重师德师风宣传,加强师德全程教育,注重师德的自我提升,建立师德建设保障机制。
教学督导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检查、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对多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普通高校具有区别于职业学院与重点院校的特殊性,因此针对普通高校展开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以吉林化工学院材料学院为例,拟从专业设置、课堂改革、实验小组、校企合作四个方面提出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并进行实践研究。
在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改革大前提下,应用化学专业课程的学时不断减少,同时应用化学课程自身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为了更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对应用化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了研究。从应用化学课程内容的设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入手,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教学建议,同时在整个教学改革中着重应用化学教师自身队伍的建设,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工类院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本文针对传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虚-实”组合教学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发酵工程实验是生物制药专业核心实验教学课程,是以多门理论课为基础实验课。本文以吉林化工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教学为观察对象,拟对发酵工程实验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考核进行改革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教学内容,有效构建了应用型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式,有效建立了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客观评价了学生综合素质。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有机契合了工程师成长摇篮的教学特色。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根据《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特点,分析了该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针对我国各大工科院校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多元融合”课程体系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方法,结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入MOOC,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延伸以及实践应用三个层次,分别给出每个层次的教学方法与实施手段,提出了课程体系的自我优化方式。同时给出了“多元融合”教学方法的一般实施步骤,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与“金课”打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手机等电子产品在课堂上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财务管理》采用蓝墨云班课,借助手机等移动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在教书的同时更在强调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将育人理念贯穿其中。从《财务管理》在使用蓝墨云的基础上,进而基于课程思政的角度,对《财务管理》进行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策略上进行设计,以期待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等良好的职业素质。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微信已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以微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信的功能和特点指出微信平台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优势,提出微信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
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与企业、行业专家研讨,确定与就业岗位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整个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养,抓住基础,重视实践。提高师资水平,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采用校内、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专业课教学在全面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性和优势,以汽车相关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实践为切入点,探索如何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专本”职业教育的衔接对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乃至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近年来,“专本”职业教育衔接已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其可行性、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外发展比较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和“高本分段培养”、“专升本”等实践工作也在不断开展,但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较好的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完善的衔接体系还有一定差距。基于相关问题的分析,提出了“1宽,2考,3校,多形式”的实施策略与建议,以促进“专本”职业教育衔接工作的全面开展。
积极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强化网络舆情引导,以主旋律引领多样化,努力做到在“世界视野”下坚守“中国意识”,是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为此,要落实高校党委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制、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和网络安全评估机制,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起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引领和思想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支持。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深入探索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课题。
公务卡结算制度是实现公开透明的公务消费、预防和控制腐败、构建现代财政预算制度的重要举措,但以地方本科院校为载体的公务卡结算制度的研究报道比较少。通过结合供职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行公务卡结算的经验与实际情况,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传统知名高校和同类兄弟院校执行情况,探索产生不利因素的原因并进行了问题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执行公务卡制度的对策,进而完善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公务卡结算制度。
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国外电影市场取得的巨大成功。文章从翻译的“目的论”视角,借助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及忠实原则对其字幕的英译策略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解读,旨在为中国电影的字幕的翻译工作提供些许借鉴。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对社会交往的独到见解与深刻认知,充满着社交智慧,笔者将其概括为:擦亮双眼,明于识人;明辨是非,讲究原则;行仁重义,怀忠讲信;懂得礼让,把握分寸;宽恕待人,善于反省。孔子的社交智慧对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是物质的属性,是第一性的客观存在,美感和审美意识是美的反映,是第二性的;美和美感的关系,是被反映和反映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晚年经历、代表著作及其美学思考,探讨其俳谐的最高艺术境界,即朴素唯物主义美学内涵。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量的俄侨到达哈尔滨及其周边城市。俄侨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哈尔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在近代哈尔滨城市人口、金融、艺术、文化、教育、宗教及社会习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目前俄侨文化已经成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因此继续有创造性保护和发掘俄侨文化就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
如何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既是后教科书时代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日常哲学原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从《哲学通论》的“反思”的思维方式出发,以对“哲学即是哲学教育”命题的讨论为切入点,以日常教学中的“物质”概念为案例,通过对其进行前提性的考察,试图展示一种不同于传统章节式教学的反思式教学模式,并进而提出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的建议和方法。